- 我們一定要進名校嗎? --是的,一定要!
小編前面讀過一篇票圈很火的文章 「我們為什麼要讀名校?」 大概講述的是一個人如何在優秀的環境中成長,學霸圈子如何影響了一個人。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最近在校園開放日中收穫的感受。
「身在日本,我們為什麼一定要上名校?」
相信來日本留學的同學中,有超過半數人抱著一個同樣的想法:改變。
無論是高考失利還是大學畢業後對出路感到迷茫,甚至有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覺得還需要深造的同學,以數以萬計的增長速度,選擇來日本留學。
(*早稻田大學校園開放日,競相與大隈像合影的同學們)
1. 競爭力、教育質量、個人好感度
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是不爭的事實。
首先要拼的就是學習能力。
當然,得分並不是全部,也有越來越多的大學把面試成績與筆試成績結合作為綜合判斷一個人能力的標準。
但是,試想一下,在其它條件相等的情況下,你是否願意相信一個得分低的人學習能力更強呢?
(*上智大學開放日的模擬授課)
優質的教育質量,不僅源於優質的硬件設施,同時也來自閱歷豐富的教授,與周圍的優秀的同學。
你選擇進一所普普通通的大學,和周圍普普通通的人交流自己的人生規劃,拿著這所學校裡的高分,你以為你自己已經很優秀了。
我們並不是說普通大學無法培養優秀人才。而是在整個社會傾注能量重點培養的名校中,人才更容易誕生。
名校畢業的學生有對自己學校的熱愛,他們帶著這份熱愛在社會中活躍,增加社會對名校的好感度,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就讀名校。
如此,良性循環。
2. 自身價值體現、邏輯思維方式、人脈
20歲剛出頭的年齡段裡,影響你最多的,就是大學。
在大學裡,我們不僅僅學習知識,還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一個大學的氛圍也會對我們對未來的選擇有所影響。
而名校是一個可以讓你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地方。當你站上這個肩膀的時候,你的下限就已經超越了很多人的上限。
讀過一句話:人只有好過了,才會知道自己原來有多差。
把一個人放到什麼樣的環境裡,那個人會出於本能去迎合這個集體的主流價值觀和標準。你以為你看到的優秀,已經是天了,殊不知那個所謂的優秀,也不過是人家名校大學生裡最普通的一個起點。
(*明治大學入場處排起的長隊,不乏很多陪同的日本家長)
你只有進入名校,才會知道這個世界最不缺少的就是優秀的人和更優秀的人。
人與人之間是存在階級的,這並不會因為你的自我欺騙就不存在。
名校的篩子會幫我們自動篩選出優秀的人,讓我們與優秀的人為伍,交朋友就是要勢利的門當戶對。
一個普通的人擠破頭進入名校,會發現自己之前以為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在這裡不過是常態。
你以為那種開了個掛的學歷履歷,這輩子不會碰到幾個這樣的人了,這裡的教授每一個都是。你受周圍的環境的影響,重塑了自己的人格,呼吸了上層的空氣,提升了自己的眼界格局。
3.機遇、開拓眼界、提升自我素養
當你在名校帶給你的環境裡習慣了優秀,習慣了周圍都是優秀的人。
你不甘平凡,周圍的環境逼著你往上爬。直到有一天,你回頭看以前,會發現自己已經超越了當初自以為的頂點很多很多。
只有努力過,才知道自己可以有多優秀。
可怕的不是你自己還不夠好,真正可怕的是,你明明不夠好,卻還渾然不知,沉浸在自己還OK的世界裡,殊不知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慶應位於港區的校園內,正在試聽的同學們)
很多人竭盡全力就是為了追求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我們讀那麼多的書,就是為了要強大,要獨立,這樣我們才會有選擇權,選擇有意義有價值的工作和生活,而不是被迫謀生。
著名的BBC紀錄片《人生7年》,跟拍49年,得到的結局就是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舊窮著。
窮人的孩子到最後還是窮人,這一定是定律嗎?
不是,是他們沒有走出他們的舒適區。但勇敢的走出舒適區,並不就意味著成功,沒有誰會不怕失敗,當然會怕,明明都那麼努力了,卻還沒有得到滿意的結局。但是人總要試著去走出自己的舒適區,試著去突破,這樣的人生才會有意義。
所以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拼勁全力,進入一所名校,你得到的不只是一張紙的文憑,他改變的是你的眼界和格局,是你處事的態度。
你可能並不會因此變成成功人士,但至少他可以保你不用跌入谷底。
(名校志向塾 le soleil ) [返回列表]